-
无锡惠山区产学研模式创新助推招商引资释放双重动能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通过独特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成功吸引了多家高端制造业企业落地,实现招商引资突破,形成了双面胶效应——既服务本土企业升级,又孵化引入优质项目,推动区域经济跨越发展。该模式以研究院为纽带,深度融合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有效撬动了创新资源,为长三角智能制造核心区注入新活力。 一、惠山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兴起源于区域转型需求。早在2012年,无锡市政府启动产业升级计划,惠山区率先探索“一镇一院一产业”架构,旨在化解中小企业科研资源不足的难题。该模式的核心在于设立与高校联动的产业研究院,它们不仅承担基础技术研究,还主动对接本地产业链条,形成双向赋能机制。例如,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作为早期支柱之一,聚焦复杂曲面智能磨削等前沿领域,成为政府扶持的重点平台。这种布局从2014年起逐步成熟,各镇依据产业优势匹配对应研究机构,确保科研成果精准转化为区域产业驱动力,避免资源碎片化。 二、产学研运作机制强调多主体协同与市场化导向。研究院作为“隐形冠军”的摇篮,通过技术转让、联合攻关及平台搭建,满足本土企业日常研发诉求;同时,发挥专家智库优势捕捉全球产业趋势,引导企业踏入新赛道。2016年以来,该机制深化了资本与人才流动:无锡市惠山区政府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孵化项目,吸引外部投资商参与共建企业;高校团队则提供关键技术咨询,形成从研发到落地的闭环链条。为提升效率,惠山区建立定期对接会制度,促进院企信息共享,此举强化了双面胶效应——一面吸附本地需求,一面吸纳外部优质资源,实现招商引资的可持续性增长,显著提升区域竞争生态。 三、实际案例验证了模式的商业价值与社会效应。2017年无锡市惠山区召开智能制造研讨会成为标志,中车集团子公司受尖端技术吸引入驻,短期内订单稳步上升,带动本地就业与供应链升级。另一典型实例是2018年启动的新能源汽车项目,通过研究院与央企合作兼并企业,不仅填补产业链空白,还推动环保技术应用。这些成功非孤立,惠山区多个产业如机器人、新材料领域均有孵化成果,体现出模式的可复制性。其成效源于精准定位:研究院依据区域禀赋如装备制造优势,主动导入风口产业,确保新企业快速融入市场,避免盲目扩张风险。 四、双面胶效应的扩散正重塑惠山区经济地理面貌。短期看,该模式已催生产业集群效应,提升区域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中长期可延展至周边城市,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深化。2019年后,政策优化聚焦机制创新:无锡市惠山区计划强化数字化技术融合,拓展国际科研合作,以应对未来竞争挑战。整体而言,这一产学研范式不仅加速本地企业升级,还为招商引资提供范式参考,持续释放区域协同动能,助推高质量发展进程行稳致远。
2025-07-20
-
【无锡招商】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揭牌 无锡加速布局自动驾驶产业新生态
江苏省无锡市近期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由多部委联合共建的国家级测试基地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长三角地区智能交通产业招商引资迈入新阶段。该基地将通过构建标准化测试体系,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商业化落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支撑。 一、国家级测试平台落地无锡滨湖 2023年,公安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江苏省政府联合在无锡市滨湖区建成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该项目占地178亩,依托当地物联网产业优势,重点建设三大功能平台:智能交通管理技术测试平台聚焦信号控制、车路协同等核心技术验证;交警实训平台配备虚拟现实训练系统;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测试平台涵盖封闭与开放道路测试场景。 二、自动驾驶技术验证体系全面升级 测试基地创新性搭建了7大类31个细分场景,包括极端天气模拟、突发障碍物识别等特殊工况。百度Apollo等首批入驻企业已完成测试资质认证,其车辆将在无锡市划定区域内开展L4级自动驾驶道路测试。技术标准方面,基地联合科研机构制定了《智能网联汽车运行安全测试规范》,填补了复杂路口协同决策等领域的标准空白。 三、政企协同培育产业生态圈 无锡市同步出台配套政策,对通过基地认证的企业给予研发补贴和路权开放支持。当地已吸引47家产业链企业落户,形成从传感器研发到整车制造的完整生态。测试基地运营方表示,2024年将完成5G-V2X车联网全覆盖,并建立跨区域测试数据互认机制,助力长三角智能交通一体化发展。 四、安全监管与技术创新并重 作为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城市,无锡市构建了"测试-监管-保险"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测试基地内设交通事故分析实验室,通过毫米波雷达与视觉融合技术,实时监测自动驾驶车辆运行数据。相关部门每季度发布安全评估报告,为技术迭代提供依据。 该项目的建成显著提升了我国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数据显示,无锡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较基地筹建前增长300%,相关专利年申请量突破2000件。测试基地的示范效应正带动更多创新资源向长三角地区集聚,为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2025-07-20
-
【江苏招商】江苏企业五项创新实践获评全国质量标杆 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升级进程中,企业质量管理创新成果获得国家级认可。2020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质量协会开展的全国质量标杆评选中,江苏省沙钢集团等五家企业凭借智能化转型、精益管理等先进经验入选,涵盖钢铁制造、装备工业等领域,展现了江苏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优势。这些标杆经验将通过全省推广进一步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一、国家级质量标杆评选背景与标准 全国质量标杆评选旨在遴选具有示范价值的质量管理实践案例。2020年度的评审采用"资格审查+专家答辩+社会公示"三重机制,重点考察经验的创新性、可复制性及实效性。最终确定的60项标杆中,工业企业占比66.7%,中小企业占18.3%,非工业企业占15%,反映出制造业仍是质量创新的主阵地。江苏省入选的五项经验均通过12个月以上实践验证,其中三项来自传统钢铁行业,体现老工业基地转型成效。 二、钢铁行业智能化质量管理实践 沙钢集团打造的"精益管理系统+MES系统"质量管控模式,通过实时采集高炉、轧机等关键设备数据,使产品不良率下降37%。江阴兴澄特钢的精品质量管理体系覆盖特种钢全生命周期,其轴承钢疲劳寿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南钢股份构建的智慧供应链生态,实现从原材料采购到终端配送的全程可视化,库存周转效率提升28%。这三家钢企案例表明,数字化转型是传统工业质量跃升的核心路径。 三、中小企业特色化质量管理突破 法兰泰克重工通过两化融合与卓越绩效管理,将起重机交付周期缩短40%,服务响应速度提升60%。远东复合技术建立智能制造质量数据库,使碳纤维复合芯导线产品合格率达99.92%,填补国内空白。两家中小企业的入选,凸显江苏省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方面的成果,其经验对同规模企业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四、质量标杆推广的省级实施路径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行业协会制定专项推广方案:一是组织20场跨区域对标学习活动,二是编制《质量标杆案例集》向全省2万余家企业发放,三是在苏州、南京等地建设6个质量创新示范基地。统计显示,此前入选标杆的企业经验推广应用后,相关产业链企业平均运营成本降低15%-20%。 五、质量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长效影响 这些标杆经验集中体现了江苏省"智改数转"战略的成效。以沙钢为例,其质量管理系统已衍生出12项国家专利,带动上下游47家企业协同升级。专家分析指出,江苏企业质量管理正从"符合标准"向"创造标准"转变,2020年全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89.1,连续八年位居全国前列。未来将通过"标杆链主"模式,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质量优势。
2025-07-20
-
【江苏招商】江苏双示范区引领品牌创建新纪元
江苏省在招商引资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和产业集聚策略,吸引国内外高质量项目入驻。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公布新一批15家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名单,江苏省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常州市武进区横林木地板产业集聚区双双入选,彰显区域产业升级成效,这将深化品牌效应,带动整体经济活力。 一、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的战略背景。该项目自2021年启动,由国家质检总局主导,旨在通过培育区域品牌集群,提升产业质量与国际竞争力。2024年新一批命名中,全国15家单位入选,江苏省占两席,反映地方政策落实高效。相关政策要求示范区聚焦技术创新与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优化,避免重复建设,确保资源高效利用。 二、江苏省产业布局奠定基础优势。长期坚持招商引资战略,江苏省聚焦高新技术与传统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江宁开发区重点依托智能电网集群,武进区强化木地板基地突出专业化分工。2023年以来,两地通过产业园联动机制,吸引创新企业投资,形成规模效应,避免产业单一化风险。此举不仅提升品牌影响力,还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 三、南京市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升级智能电网产业。作为获批“全国智能电网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该区域全力构建中国智能电网产业的五大中心:技术创新、标准质量、研发制造、人才聚集和应用示范。2022年起,江宁开发区招商引资力度加大,企业集聚水平突出,相关产值保持领先趋势,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未来计划深化国际合作,推进标准输出。 四、常州市武进区横林木地板产业集聚区打造强化木地板高地。被命名为“全国强化木地板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该区依托多年产业沉淀,通过技术升级与品牌整合,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24年,武进区推动绿色制造模式,招商引资重点引入环保企业,弱化资源消耗,提升产品国际认可度。产业模式强调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可追溯性。 五、入选示范区的综合影响与未来路径。2024年命名后,两地示范区将强化政策引导,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品牌价值转化。江苏省计划借此契机,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策略,瞄准全球市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长期来看,示范区效应预计辐射周边区域,促进高质量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制造注入新动力。
2025-07-20
-
【淮安招商】淮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投资计划中,淮安市4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成功入选,彰显了淮安市在招商引资和产业转型升级方面的显著成效。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淮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入选体现淮安产业升级成效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共安排70个项目,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多个领域。淮安市入选的4个项目均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该产业类别中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二、苏北第一。这充分体现了淮安市在集成电路、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布局成效。 二、入选项目技术含量高投资规模大 淮安时代12吋相变存储器芯片项目采用先进存储技术,产品前端工艺已实现投片,即将进入量产阶段。淮安德淮12吋集成电路芯片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月产2万片的生产能力。盱眙中璟航天8吋晶圆项目总投资达120亿元,涵盖设计、封装测试等完整产业链。淮安庆鼎精密电子多层柔性线路板项目扩建后将大幅提升高端线路板生产能力。这些项目均具有技术领先、投资强度大的特点。 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效益可期 目前各项目均按计划有序推进。淮安时代项目预计第三季度正式下线,一期达产后年销售额可达45亿元。淮安德淮项目正在进行设备调试,达产后预计年新增销售56.7亿元。盱眙中璟航天项目全部建成后年销售可达125亿元。淮安庆鼎项目建成后将形成规模化的高端线路板生产能力。这些项目达产后将对淮安市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形成有力支撑。 四、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发展 淮安市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正在形成从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这些项目的实施将吸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推动淮安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同时,项目的技术溢出效应将带动当地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标志着淮安市在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取得重要突破。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淮安市正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未来,随着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淮安市在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2025-07-20
-
【江苏招商】江苏推进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 培育"名特优"示范点助力民生工程
江苏省以高质量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为目标,将培育300家"名特优"食品小作坊作为重点工作,通过规范化建设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同时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该举措不仅强化了食品安全监管,也为招商引资提供了优质载体,推动传统食品加工向品牌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一、政策背景与总体部署 江苏省食安办与市场监管局联合印发《江苏省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暨"名特优"食品小作坊培育工作方案》,明确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作坊主责"为原则,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食品小作坊提档升级工作。该方案将2021年定为"食品小作坊提优年",通过系统性工程提升小作坊整体质量水平。 二、实施"五个一"专项行动 1.上门辅导服务:监管部门结合日常检查开展技术指导,为每家小作坊量身定制改造方案。 2.规范生产指南:根据风险排查结果编制规范化生产手册,覆盖原料采购、加工工艺、卫生控制等关键环节。 3.线上培训课程:组织食品安全专家对监管人员和小作坊业主进行系统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4.线下实训教学:采用实地授课、现场观摩等形式,分区域开展实操培训。 5.整改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回头看",确保问题整改形成闭环。 三、培育标准与示范效应 在全面提档升级基础上,江苏省制定"名特优"小作坊评选标准,重点考察产品质量、工艺传承、品牌建设等方面。获评单位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南京、苏州等地已先行试点,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四、长效监管与产业提升 江苏省市场监管部门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对"名特优"小作坊实施定期复核。通过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全过程追溯,确保食品安全风险可控。同时推动小作坊与餐饮企业、商超对接,拓宽优质产品销售渠道。 五、社会效益与发展前景 该工程实施以来,江苏省食品小作坊整体质量显著提升,传统特色食品工艺得到更好传承。下一步将深化"名特优"品牌建设,培育更多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食品加工主体,为消费者提供更安全、更优质的特色食品。
2025-07-20
-
【江苏招商】江苏与加泰罗尼亚深化多领域合作 共促双向贸易投资新机遇
江苏省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自治区近日在南京举行高层会谈,双方围绕经贸投资、科技创新、人文交流等领域展开深入讨论,旨在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与务实合作。此次会晤为两地近20年友好关系注入新动力,并明确了未来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合作方向。 一、深化经贸合作基础 自2000年代初建立友好关系以来,江苏省与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已签署多项合作协议,涵盖贸易、教育、旅游等领域。2023年数据显示,两地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尤其在机械设备、化工产品等类别表现突出。此次会谈中,中方提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纽带,加强在跨境电商、绿色能源等领域的项目对接,西方则表达了扩大农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意愿。 二、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作为欧洲领先的创新中心之一,加泰罗尼亚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江苏省近年来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和医疗器械产业,双方计划共建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平台。2024年初,两地已启动首批科研人才交流项目,未来将推动企业联合研发与知识产权共享。 三、人文交流助力民心相通 除经济合作外,双方强调通过文化互动夯实友好基础。2023年,江苏省举办了“西班牙文化周”,加泰罗尼亚大区艺术团体参与演出;同期,南京博物院与巴塞罗那博物馆达成文物互展协议。旅游合作方面,两地航空公司在2024年夏季将新增直航航班,进一步便利人员往来。 四、探索新兴领域潜力 会谈特别提及数字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合作。江苏省正在建设“数字丝绸之路”枢纽,加泰罗尼亚则拥有成熟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双方同意在低碳技术、循环经济等领域开展试点项目,并鼓励中小企业参与合作。 此次会晤为两地关系发展绘制了清晰路线图,双方明确将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定期评估合作进展。分析指出,这种优势互补的合作模式,将为中欧经贸关系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范例。
2025-07-20
-
【江苏招商】江苏省与中国光大集团深化合作 共谋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江苏省与中国光大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双方在综合金融、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多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此次合作是江苏省招商引资工作的又一重要成果,旨在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推动产业升级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新动能。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江苏省作为长三角经济重镇,经济基础雄厚、产业体系完备,近年来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成效显著。中国光大集团作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在综合金融、环保、文旅等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双方此次合作,既是落实国家战略的务实举措,也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必然选择,将为江苏省“强富美高”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重点合作领域与方向 根据协议,双方将聚焦五大领域深化合作:一是综合金融,通过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二是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孵化;三是生态环保,加强环境治理与绿色产业布局;四是文化旅游,整合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标杆项目;五是康养产业,探索健康养老新模式。合作将突出市场化、专业化导向,力争形成可复制的示范案例。 三、合作机制与实施路径 为确保合作实效,双方将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定期对接项目进展。江苏省将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政策支持;中国光大集团则承诺加大资源倾斜,推动重点项目落地。此外,双方还将探索“政企联动”模式,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共建产业园区等方式,实现互利共赢。 四、未来展望与社会效益 此次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江苏省的产业竞争力,也将为中国光大集团拓展业务空间提供新机遇。双方表示,将以此次签约为契机,持续深化合作内涵,共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25-07-20
-
镇江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建设成效显著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
江苏省特色小镇创建工作中,镇江市首批三个省级特色小镇在年度考核中表现突出,其中句容绿色新能源小镇获评优秀等级,丹阳眼镜风尚小镇和镇江新区大路通航小镇均通过合格验收。此次考核聚焦产业特色、投资规模、功能融合等核心指标,相关小镇在招商引资、产城融合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省级财政与用地政策支持将进一步提升发展动能。 一、特色小镇考核机制凸显高质量发展导向 在特色小镇创建推进会议上,江苏省明确了以产业集聚、创新驱动为核心的考核体系。句容绿色新能源小镇凭借光伏储能、智能电网等产业链优势,综合得分位列全省第三,其"新能源+生态"模式成为区域转型样本;丹阳眼镜风尚小镇依托全球最大镜片生产基地,推动工业设计、时尚消费深度融合;镇江新区大路通航小镇则聚焦航空零部件制造,构建临空经济生态圈。考核结果显示,三小镇全年新增产业投资均超额完成目标,特色产业占比超过75%。 二、政策赋能激发小镇发展活力 通过考核的特色小镇将获得省级层面实质性支持。财政奖补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升级与公共服务配套,其中200万元定向支持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政策有效缓解了产业项目落地瓶颈,例如大路通航小镇利用奖励指标建成无人机测试基地。省级部门还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对小镇实行"优胜劣汰"管理,确保政策资源精准投放。 三、产城融合构建新型城镇化示范 句容绿色新能源小镇规划建设过程中,同步配套人才公寓、绿色交通网络,实现生产生活低碳化;丹阳眼镜风尚小镇通过工业旅游项目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业增长40%;大路通航小镇联合高校开设航空职业教育课程,形成"产学研"联动格局。三地均建成多功能"小镇客厅",集中展示产业成果与文化特色,成为区域形象新名片。 四、经验复制助推全域产业升级 镇江市已启动特色小镇培育计划,重点推广首批小镇的"主题IP+产业链"发展经验。句容模式正复制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领域,丹阳经验助力扬中电气工程小镇申报省级创建名单。市级层面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在项目审批、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配套支持,计划三年内新增2-3个省级特色小镇。 此次考核通过标志着镇江市特色小镇建设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下一步将深化产业链招商,强化数字技术赋能,打造更具影响力的特色经济集群。
2025-07-20
-
【江苏招商】江苏省新增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彰显产业升级新动能
江苏省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与精准招商引资,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国家工信部等部门联合认定的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名单中,江苏省长虹智能装备等5家企业入选,标志着该省在产业链协同创新领域再获突破。 一、龙头企业引领行业变革 长虹智能装备作为汽车智能装备领域代表,通过BOT模式整合上下游资源,构建从研发设计到生产交付的全链条服务体系。该企业开发的柔性生产线技术已应用于多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其智能检测系统精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亚威机床股份与德国企业合资成立的智能装备公司,成功将工业机器人与精密钣金设备深度融合。2018年投产的智能冲压生产线,加工效率较传统设备提升40%,产品出口至20余个国家和地区。 二、生物医药领域创新突破 济川药业构建的"一体两翼"发展体系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儿科用药领域开发出多个独家剂型,其研发的中药衍生化妆品已通过国际认证。企业建有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三年累计投入研发经费超15亿元。 扬农化工集团推行研发项目承包制后,创制出高效低毒农药新品种。其开发的除草剂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助力我国粮食安全生产,相关技术获中国专利金奖。 三、军民融合与航天技术转化 南京晨光集团承担的多个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配套项目取得突破,自主研发的太空机械臂技术已转化应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企业设立的科技创新基金累计孵化军民融合项目37个,其中6项成果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 四、创新生态体系持续完善 江苏省通过建立梯度培育机制,已形成42家国家级示范企业为引领的创新矩阵。政策层面实施"一企一策"精准扶持,在南京、苏州等地建设12个产业创新中心,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数据显示,该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逐年提升,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65%。 此次入选企业覆盖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创新实践为江苏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重要支撑。相关企业表示,将持续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025-07-20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